学会动态 Notice & News
会员登录
《认知诗学辑刊》
投稿邮箱
cognitivepoetics@126.com
CALL US NOW
023-65385413
学会要闻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会动态 > 学会要闻
广西认知诗学分会成立大会暨2017全国认知诗学研讨会
Post2017.10.29 09:38:16 Read1958

2017年10月20日至22日,广西外国文学学会认知诗学分会成立大会暨2017全国认知诗学研讨会在美丽的北部湾滨海城市——广西钦州市隆重举行。本次会议由广西外国文学研究会主办,钦州学院人文学院承办,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和蓝鸽集团有限公司协办。来自四川外国语大学、中南大学、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重庆三峡学院、湖南文理学院等近20所高校的6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提交了20余篇学术论文或摘要。

此次会议分为两个议程,第一个议程是广西外国文学研究会认知诗学分会成立大会,第二个议程是2017全国认知诗学研讨会。会议于10月21日至22日在钦州学院滨海校区举行。

 
       一、 广西认知诗学分会成立大会概况
       
2017年10月21日上午8时30分,广西认知诗学学会成立大会暨全国认知诗学研讨会开幕式开始,由钦州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司继涛教授主持。首先,由钦州学院党委副书记陈锦山副教授致欢迎词。广西外国文学研究会会长、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祝远德教授致开幕词并宣布广西认知诗学学会机构名单。认知诗学分会的组织机构名单如下:四川外国语大学熊沐清教授(全国认知诗学学会会长)和广西大学祝远德教授(广西外国文学研究会会长)为学会的顾问;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刘玉红教授当选为会长;广西师范大学刘明录教授和桂林理工大学陈湘柳教授分别当选为副会长;常务理事由7名成员组成,她们分别是杜坤(四川外国语大学)、刘玉梅(广西师范大学)、 覃承华(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吴  玲(广西科技大学)、林澜(钦州学院)、张媛飞(钦州学院)、朱文宣(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林澜副教授兼任学会秘书长。全国第一个省级广西外国文学研究会认知诗学分会正式成立,标志着认知诗学研究将在广西这片土地上开花结果,将共同推进认知诗学研究在中国的发展。最后,由海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白丽芳教授发表嘉宾致辞。
       
在两天的会议中,四川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导师熊沐清教授、海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方志彪教授、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刘玉红教授、钦州学院人文学院林澜副教授和张媛飞副教授等分别作了精彩纷呈的主题报告,展现了各自的研究特色和研究成果,赢得与会学者的阵阵掌声。最后,大会由刘玉红会长致闭幕词,强调学会成立后,将从读书开始,认真研究认知诗学的理论和方法,积极实践,积极参与相关活动,积极写作。在闭幕式上,刘玉红会长宣布:2018广西认知诗学学会年会的承办单位为桂林理工大学;随后,桂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陈湘柳教授向与会代表发出了盛情邀请,相约桂林。

          二、 广西认知诗学研讨会概述

       此次研讨会的学术成果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认知诗学原理与方法研究、认知诗学与界面研究——多模态认知诗学、认知诗学原理与文本分析研究以及认知诗学与文学教学、翻译研究等,从各个维度展现了国内学者在认知诗学和认知文学研究上取得的丰硕成果。主要内容如下:
      (一)认知诗学原理及方法
       
四川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导师熊沐清教授带来了有关认知诗学原理及研究方法的五场精彩讲座。 
       熊沐清教授以“认知诗学背景下如何进行文学的认知研究”为题,从认知科学的分类、认知的涵义出发,引经据典、深入浅出地向与会代表们系统地介绍了认知诗学与认知文学研究的渊源、流派、范式、核心概念、主要内容、文本分析技巧及入门方法等,向与会代表们系统地介绍了认知诗学和认知文学研究的相关理论和知识,也介绍了当前国外认知诗学和认知文学研究的最新动态。讲座由浅入深、由点及面、条理清晰、生动具体、循序渐进、引人入胜,为广大学者打开了一片认知研究的广阔天地。
全国认知诗学学会会长熊沐清教授作报告
       熊教授的大量外文著作研读和总结整理,为我们厘清了认知诗学与认知文学研究之间的关系,这对于认知诗学的学科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此外,熊教授还拟出了学习与研究认知诗学“八步走”的方法和步骤,即:熟悉文学基础理论知识、学习文学批评基本原理与方法、明白认知诗学对初学者的适应性问题、了解认知科学基本原理、掌握认知诗学基本知识、阅读认知诗学原著、阅读文学作品、研究和写作。他的建议对于初入门者或只具有某方面背景的研究者(如语言学、文学或文化)来说非常实用。最后熊教授运用认知诗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柳宗元的《江雪》、英国诗人马维尔的To His Coy Mistress和美国小说家福克纳的A Rose for Emily等名篇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多角度、多层次深入剖析,发掘出前人未曾关注到的文本涵义、语言形式、文体理据或是审美效果,令人耳目一新,充分显示出认知诗学和认知文学研究方法对各种文学体裁的强大阐释力,为广大与会者在认知理论与文本分析方面作了一次生动而精彩的示范。
      (二)文学文本的认知分析
       从此次研讨会的发言和提交论文来看,数量最多的还是关于运用认知诗学以及认知理论和概念、方法研究文学的文章,其中大多数是应用型研究,这也再次证明了认知诗学对文学文本强大的解释力和可操作性。 
      根据所选取的文本类型和特点,可以从两方面进行概述。一方面是认知理论与英美小说相结合的文本分析。如广西师范大学刘玉红教授的主题讲座“‘生活是一条河’:《士兵之家》的根隐喻研究”,她从概念隐喻这一视角分析了海明威的短篇小说名作《士兵之家》,提出小说的根隐喻是“生活是一条河”,由此衍生出三种隐喻性表达“生活是平淡的河水”、“生活是曲折的河道”和“生活是向前的河流”,由此说明主人公克雷布斯努力摆脱战争的阴影,追求新生活的积极乐观的态度,这与以前研究的悲观基调截然不同。此文本分析发现了新的原因,读出了小说的新意,符合熊沐清教授谈到的“当我们运用认知诗学进行研究时一定要做到“五新”中的一新”,(五新,即:发现新的涵义、发现新的特征、 发现新的美 、发现新的侧面、发现新的原因或证据),因此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又如海南大学方志彪教授题为“论认知生态批评观—以《厄舍府的倒塌》为例”的讲座,运用认知生态批评研究美国小说家爱伦.坡的恐怖小说《厄舍府的倒塌》,带给大家全新的认知体验。
       另一方面是运用认知科学理论对戏剧文本的认知解析。如重庆理工大学冯军编辑的主题讲座《认知诗学入门:从选题到文本分析——以莎剧《李尔王》中多佛悬崖场景为例》,运用 “符象化”、“想象”、“认知模拟”“移情”等修辞学、文学、认知科学中的核心概念对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李尔王》进行认知读解,通过对莎士比亚的《李尔王》中的多佛悬崖场景的认知分析,指出莎士比亚在《李尔王》多佛悬崖场景中运用符像化(ekphrasis)修辞手段塑造了一个三维立体空间,充分激发了读者的视觉想象、听觉想象、动觉想象,解释了想象对文学阅读体验的重要性,而想象的基础是作者对语言文本的符像化处理,符像化程度越高,越容易激发读者的想象。又如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刘飞鹏从文学批评的角度分析哈罗德·品特的记忆剧《昔日》,指出安娜与迪利通过构建“昔日”的记忆来对凯特进行凝视,以获得自己控制凯特的权力。男主人公迪利在凝视中展现出对父权对女性的贬低与控制欲;访客安娜意图通过凝视来控制与规训同性;女主人凯特则积极主动地运用反凝视策略,摆脱被规训的地位,否认凝视主体的存在,建构起自己作为一名独立自主的新女性形象。
      (三)认知诗学与界面研究
        认知文学研究的视域已经超越了传统的文学范畴,进入了音乐、影视等其他艺术领域,形成了广泛的界面研究。这一研究态势在本次研讨会也得到了体现。钦州学院人文学院赵亚丽老师的《国产电视纪录片时间的多模态认知表征研究》就是一种认知文学的界面研究。作者在该文中从读者认知体验的角度,探究多模态表征与读者认知加工之间的关系。此文以央视纪录片《一带一路》为语料,系统考察了“时间”概念的多模态表征方式,通过概念转喻和隐喻来建构时间概念,如太阳和光线、灯烛等照明设施、灰色画面、铃声等通过单域映射表征时间;而“时间运动是镜头运动” “时间运动是物体运动”通过跨域映射表征时间,阐释了多模态表征方式的体验基础和认知效果,将认知诗学至于更广阔的跨学科和后现代文化的界面研究中,这是认知诗学研究的新进展,开启了认知诗学新的研究方向。
     另一种认知的界面研究是运用认知科学理论对地域文学进行认知分析。林澜副教授以中国古代诗歌中北部湾地区特有的地域意象为研究对象,运用认知诗学的“偏离”理论分析了“合浦杉叶”、“合浦还珠”、“伏波”、“铜柱”等,详细阐释了这些地域意象的偏离现象及偏离后产生的丰厚内蕴以及抵御抗击外敌的精神。张媛飞副教授则以《壮族麽经布洛陀》这一壮族民间经典文学为研究对象,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意象图式理论,以壮族民间概念“绞”为例,分析了《麽经》中“绞”的四种意象图式及四种隐喻意义,阐释壮族民间隐喻产生的内在认知机制和原因,探究壮族原始思维模式的特点,促进对壮族传统观念文化的进一步研究和理解。
       (四)认知诗学与文学教学、翻译研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开始将认知诗学的相关原理与方法应用于语言、文学和翻译的教学及相关研究中,且已取得相当的成果。本次研讨会上,也有学者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其中,广西师大刘玉红教授从认知诗学的角度解析英语课文的三个层面:体裁、篇章结构和词句。首先从原型及范畴化理论看故事性文本和非虚构性文本共有的文学性,接着从图形/背景动态关系看英语教学的浅层向深层的转化,最后从隐喻的认知观考察词句的语境义,将传统的为语言而教学语言转化为为人的发展而教学语言。实践证明,这一新的理解可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深层次的学习动机。刘教授把认知诗学的原理和方法渗透到英语教学过程中,为我们的英语教学特别是英语文学教学带来了很多启示。
        林澜副教授《认知诗学视域下印尼新马对中国古代故事的翻译改写研究》一文,运用认知诗学中的“偏离”理论分析了印尼土生土长华人和新马峇华人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所翻译的中国古代故事中的偏离现象,如删减、多语混用、本土化改写等,指出偏离意味着创新。
        
三、总结
       为期两天的认知诗学研讨会为不同研究领域的英语专家、学者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跨学科和跨领域交流的平台,促进了不同领域学者之间的交流,也为认知诗学研究在我国的扩展和深化作了良好的铺垫。本次大会的研讨内容涵盖了认知诗学研究的主要领域,为广大致力于或即将致力于认知诗学研究的学者及研究生们提供了丰盛的学术大餐,开阔了眼界,丰富了内涵,让与会者多方面、多角度地体验了认知诗学作为一门新兴发展学科的独特魅力。本次大会也集中向广西地区高校的老师和学者们宣传和推广了认知诗学,激发了老师和研究生们对认知诗学的浓厚兴趣,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认知诗学在广西地区的影响力,同时也壮大了国内认知诗学研究队伍,对于推动认知诗学在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与会人员特别感谢熊沐清教授对广西认知诗学分会的亲临指导,感谢关心和支持此次会议的所有与会专家和学者们,感谢钦州学院人文学院会务组全体同志的辛勤付出。大家期待在2018年的第二届广西认知诗学分会年会上能看到更多、更新、更广的跨学科、跨领域认知研究成果,不断为认知诗学研究这片广袤的土地注入新鲜的养分,让认知诗学研究的土壤孕育出更加丰硕的果实!

文/图:张媛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