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诗学自由谈 Cognitive Poetics free talk
会员登录
《认知诗学辑刊》
投稿邮箱
cognitivepoetics@126.com
CALL US NOW
023-65385413
历史/往期简报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认知诗学自由谈 > 历史/往期简报
界面研究与认知诗学论坛简报(第102期)
Post2019.05.13 23:26:17 Read584

山东大学刘振前教授做客界面研究与认知诗学协会

界面研究与认知诗学协会(第102期)学术活动于2018年11月30日(星期五)下午3点30分在四川外国语大学博文楼6楼会议室举行。本次活动特邀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刘振前教授做了题为“会话隐意新解”的讲座。本次讲座由我校赵永峰教授担任主持人。在整场讲座中,全体师生热情高涨,全神贯注,气氛活跃。

本次讲座中,刘振前教授首先以“下雨了”这一有趣的例子引出了讲座的主题——会话的隐意(impliciture),并且阐述了隐意的概念。他指出,隐意并非脱离所言,而是潜在于所言中的扩展意义,有时形式上可能与所言重合,而且,从理论上说,可能包含比字面言语行为更广泛的夸张、隐喻和借喻等非字面话语,且具有灵活性特征。紧接着,刘教授分别介绍了格赖斯论、关联论和Bach的相关会话理论,指出了格赖斯论和关联论的局限性以及Bach理论的完善与不足之处。随后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之上,刘教授分析了产生隐意的四大重要因素:谈话者的意图、听话人的交际期待、合理的所言输入以及语境的参与。此外,刘教授讨论了关于隐意理解的三种推理观点——隐意的默认推理、隐意的语境推理、满足制约条件的隐意推理。他表示隐意的理解因受制于语言特征、语境信息、社会经验、文化规约等许多因素的交互作用而变得复杂多样,所以最后一种推理观点更有说服力。但同时他强调,针对这类问题也不能一概而论,有时自动获得,而有时需要努力推导,这取决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最后,刘教授总结道,关于话语语用确定意义的明示/隐含的区分,学术界还存在着很大分歧。格赖斯论者认为这类意义在所言之外,相反,关联论者却坚持它在所言之内。虽然格赖斯论者和关联论者都对所言和暗意两个概念做了区分,但Bach却区分为三个层面意义所言、隐意和暗意。Bach的会话隐意理论比较符合语言事实,即隐意是介于所言和暗意的中间层,但是其理论框架还不够完善,因此需要进行修补,其重点是揭示隐意的界定依据、产生条件和理解机制。

讲座结束后,赵永峰教授首先鼓励在场同学积极思考、踊跃发问,刘振前教授也对现场提问作了详细而全面的解答,令在座师生受益匪浅。最后,赵教授对今天的讲座进行了精彩的总结与点评,并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在场师生收获颇丰。

文:刘俊家/图:蹇敏

刘振前教授简介:

刘振前,博士,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应用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目前正在从事语言加工、第二语言习得、隐喻等方面的研究。已发表论文80多篇,出版专(译)著近20部,主持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

主讲人 刘振前教授

 

主持人 赵永峰教授

 

学生提问

学生提问

刘振前教授、赵永峰教授与协会工作人员留影